科普的根本目的性就是要把科學的方法、科學的思想以及科技發展的動態傳遞到最大限度廣的范圍,科普的真正受眾群體,恰巧就是缺少這種基本科學知識的廣大群眾,而我們現在的科普現實狀況,常常在不經意間中繞開了這個群體——不論是以往媒體或是互聯網,都會有很多邏輯性非常嚴謹、視角非常深刻的出色的科普文章,但這種文章或多或少有一點“科而不普”——寫的都是文字,但對于缺少專業培訓、對研究動態熱點所知很少的廣大群眾來說,想看懂這樣的一篇文章并非易事。這樣的科普,傳遞層面首先就被限制住了。
那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購買者呢?現階段來看幾乎是沒有。對科普產品有興趣的人是有的,但規模仍并不能支撐起一個行業發展。不把這個問題歸因于機制,但我們現階段的教育方式確實偏于填鴨,對知識點的掌握更多的聚焦在記憶結論和運用,而非常少挖掘知識的樂趣,對學生的探索欲和批判性思維鼓勵很少,更幾乎不能容忍“標新立異”的獨立思考。這樣的結果,是思維方式和價值體系的固化。反映在科普上,就是“沒什么興趣不如看電視劇”“看這種有什么作用”,“這個說的和上學那會不一樣肯定是錯的”
更期望看到的是,有更強而有力的力量由上而下的促進科普工作的開展,大力發展科普儀器生產技術,創造更貼近生活的科普體驗感。